在成都这座以包容开放著称的城市,黄崇嘏与“蜀中四大才女”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峨共同构成了“蜀女多才”的文化现象。她的“破格”人生挑战了传统性别观念,成为后世女性追求独立与才华施展的精神图腾,她是中国古代罕见的“女扮男装”考取功名并官至司户参军的传奇人物。她的故事与才华不仅成为成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丰富了蜀地的文化底蕴,成为天府文化中女性独立精神的代表符号。
黄崇嘏的生平与传奇
黄崇嘏,邛州火井漕(今邛崃市火井镇)人,约生于唐僖宗时期的中和三年(883年),其父黄敏官居礼部侍郎,她自幼随父在京城长大,博览群书,目睹过京城的繁华。父母相继亡故后,她女扮男装,游历川东、川西。公元907年,王建割据四川,建立大蜀国王朝(史称前蜀),蜀中大治,成为晚唐战乱中的一片净土。黄崇嘏误因纵火案被解送报官。黄崇嘏托人向丞相周庠送上诗条,为自己辩解:“偶离幽隐住临邛,行止坚贞比涧松。何时政清如水镜,拌它野鹤向深笼。”周庠揽诗大惊,当场将其开释并留在自家馆中为子侄辈教授伴读。
907年秋,开科取士,黄崇嘏以相府馆师身份着男装赴考,高中头名状元,周庠上表荐黄崇嘏为户部参军协理丞相府事。黄崇嘏,因未涉及男女之事,此时她只想报答周庠的知遇之恩,终日勤劳王事。周庠有一女正待字闺中,对黄崇嘏十分依恋,如今黄崇嘏又中了状元,便有心招纳为婿。黄崇嘏闻讯,自料女儿之身已难再瞒,只得上书坦白:“一辞拾翠碧江湄,贫守蓬茅但赋诗。自服蓝衫居郡掾,永抛鸾镜画蛾眉。立身卓尔青松操,挺志铿然白壁姿。幕府若容为坦腹,愿天速变作男儿。”周庠揽诗,方知黄崇嘏乃女儿之身。为其非凡的气魄及高洁的品行敬佩,于是赠送一笔生活费准她辞官归乡。黄崇嘏回乡后隐居铜鼓山(现崇嘏山)依旧着男装,设私塾,隐姓埋名在乡间蓬舍,乡亲们被黄崇嘏出类拔萃的才华所震撼,并引为豪,后来她的女身真相泄露,便冠以她“女状元”这一尊敬的称呼。
《全唐诗》收录了黄崇嘏的两首诗,千百年来,以黄崇嘏女扮男装高中状元为原形的故事,戏剧,电影在民间广为传颂,至今不衰。
黄崇嘏“女扮男装”考取功名的故事,成为古代女性突破性别桎梏的典型案例。她的经历在金元杂剧《春桃记》、明代徐渭杂剧《女状元辞凰得凤》、明代杨慎的笔记《丽情集》、冯梦龙的小说《喻世名言》、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中均有记录,近现代更成为黄梅戏《女驸马》的原型。这类艺术创作以成都为背景,强化了城市“包容开放”的标签。在成都“巴蜀文明发源地”的定位中,黄崇嘏的传奇为“创新突破”提供了历史注脚,契合当代性别平等与人才激励的社会议题。
黄崇嘏存世诗作虽少,但仅凭《辞蜀相妻女诗》中“幕府若容为坦腹,愿天速变作男儿”一句,便可见其豪迈气魄与对现实的无奈。她的诗风融合了蜀地的自由洒脱与女性特有的细腻,成为巴蜀文学史上的一抹亮色。
学界通过以黄崇嘏为案例,研究古代科举制度与性别史,可以揭示蜀地相对开放的社会氛围。其形象通过短视频、漫画等年轻化形式传播,可以成为成都“书香城市”建设中“知识改变命运”的具象化表达。如今,黄崇嘏的故乡邛崃以“崇嘏山”“崇嘏塔”“状元桥”等遗迹(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核心,打造文旅路线,吸引游客体验“女状元”文化,推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女状元黄崇嘏的故事”已经被列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黄崇嘏的传奇人生挑战了传统性别观念,成为当代成都推动性别平等教育的文化资源。成都通过“才女文化”强化“巴蜀文明发源地”的定位,黄崇嘏的突破性叙事为城市注入“创新敢为”的基因,她的经历与卓文君、薛涛等共同构成“成都女性力量”的历史根基。她的存在让成都的文化叙事兼具“诗性”与“突破性”,持续为这座古城注入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透过历史的迷雾,我们仍然望得见黄崇嘏这个由四川邛崃升起的文星闪烁在历史的夜空。黄崇嘏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第一女状元,她是史上唯一公然挑战男尊女卑,女人不得参加科考的第一勇士,是以实际行动反抗封建礼教制度的前驱。她的学识、才华、勇气、胆略是四川女性的楷模与骄傲。黄崇嘏芳名不朽!
吕礼,就职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鹤山学派”第二十代传人,中国教育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四川晏阳初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兰亭诗书画院副院长、邛崃市鹤山书院院长。
转载自:成都市文化经济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精彩评论 共 0 条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