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大特区第一个红色政权的诞生地----石头场
何承洪
石头乡位于邛崃市城区西南部,东与孔明、卧龙交界,南与蒲江县大塘镇、甘溪乡接壤,西与临济、道佐相邻,北与平乐、下坝相连。面积27平方公里,人口10000多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6人。下辖9个村。乡政府驻地石头场,距县城20公里。民国二十九年建石头乡。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此名。1958年成立石头人民公社(1958—1960年,临济乡曾并入),1982年1月撤社建乡,成立石头乡人民政府。2004年石头乡并入临济镇,为临济镇的石头村。2019年并入平乐镇,为平乐镇的青华社区。石头乡除沿石头河两岸的两个村为平川外,其余都是丘陵区,林木繁茂。境内海拔最高626米,最低535米。全乡分粘土、半沙土,土壤肥沃,农作物产量稳定。
石头乡因乡政府驻地石头场得名。民国十年《邛崃县志》载:“石头场,四面皆山,场在平坝,不知其命名之义。”现据乡人称,其说有二:一是由于场侧河床石头较多,所以河名为石头河,场也为石头场。二是相传很久以前,离场不远有独堰,堰头有二石,作为流水之口,石长约四尺许。当时大小躺石好像一样,后来二石不知何时被人盗走,故取石头为场之名。
“诺亚方舟”上的集镇
石头场原来是在一座船形的小岛上,这个小岛屿大约有100多亩,位于现在石头场的东南边。小岛屿四周被石头河河水环绕,人们怕这只“船”被水冲走,便在西北边“船”的头、尾各修两道石条搭的踏水路与对面山边相连,把这只“船”牵住。岛屿上的人们就是通过这两条踏水路与外界联系。原来岛屿上住着几十户人家。房屋顺东南和西北两岸排列,在西南和东北方“船”的头尾分别建有两道隔栏。晚上上下两道隔栏一关,内外便隔离开来,石头场便进入安静的夜色中。处在“诺亚方舟”上的石头场,让人们躲避了一场场的洪灾,让石头场的人们得以繁衍至今。
可能是与临石路(石头到临济的公路)较远的原因,老的石头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在的石头场是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形成的。
曾辉煌一时的新庙
在清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命人在河边铁碑寺的基础上改修了一座新庙,有五朝大门,上面雕刻精美,色彩艳丽,很是雄伟壮观。传说修新庙时,当时附近寺庙的和尚都来帮助,大家排成一条长长的队伍,把砖一个一个地传到修新庙的地方,队伍前后都看不到头。走进新庙大门左右两边,供有四大天王,八大金刚。中道有九尺宽的拱拱桥,约有五六丈长,桥两边有石栏杆。桥下面有水池。水池有一亩大小,水深约有五尺,有许多鱼在池中游动。水是人们修双合堰汪滩水引入,清可见底。桥中间还有一座八角凉亭,可在亭上纳凉、观鱼。新庙的第二殿是城隍殿,共十间。殿后是四间走廊,两边天井种有花草,还有三棵大桢楠树。
为什么乾隆要老远叫人在石头场修新庙呢?笔者采访当地的老年人王天云、陈广全,他们讲了大致相同的原因。石头场周围山形独特,地脉好,上面有大片植氏坟墓。风水大师看了认为这个地形容易出草寇皇帝。而且当地植河坝就有植姓人家人丁兴旺,还出了个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高官。乾隆皇帝怕出了草寇皇帝而危及自己的江山,于是叫风水大师来看后,修新庙镇住龙脉,用五朝大门压住植氏家的坟墓。说来也怪,从此以后,植氏家族便只是出“将”——草鞋匠,旧社会植家男男女女都以打草鞋为生,住的都是破草房。人们说这就是因为五朝门压了植家穴脉,破了风水。新庙在解放前不久部分改成了石头小学校。其他房屋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包括雄伟的五朝大门也在破除封建迷信的活动中被拆除。现在唯有那三棵枝繁叶茂的桢楠树挺立在原地,见证了岁月的沧桑。
石头场过去的新庙及其雄伟的五朝门,当地还健在的许多老人都看到过。笔者在石头寻访到当地一位叫吴永安的老人,他的老表韩德雅就曾画过新庙和五朝门。我们去名山找到他的家时,他正在外地游耍。他电话告诉我,20世纪60年代他画过新庙和五朝门,但原稿不知存放哪里了,但他对新庙和五朝门印象特别深,他答应回来时凭记忆给我们画出来。韩德雅系中国美协会员,擅长中国画、雕塑、年画,1952年12月出生,四川名山人。1973年入雅安地区师范读书,历任美术教员、县文化馆美术干部。1984年进修于四川美术学院国画系,1991年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曾任名山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名山区文联副主席、区美协主席。作品有《做新鞋》《乡趣》《茶山春早》《峨眉风情》《母亲的心愿》《母子情》等,《逛京城》获全国第七届美展优秀奖。连环画《巴山伏虎》《梅岭英豪》等十余部。
就因为修新庙,当时官家出钱修了条官堰,在流入新庙水池后放入当地的农田中,有效地解决了当地缺水问题。至今这条官堰还在发挥着灌水作用。
邛大特区第一个红色政权的诞生地
成为中共邛大特区区委和邛大特区苏维埃政府的诞生地,石头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也曾声名远扬。当地吴明扬老人告诉我一个有关“红色石头场”的故事,不由让我们去感受那掩映在山水间的红色记忆,去体味那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
20世纪30年代初,在四川军阀混战不断之际,中共军事力量逐步入川角逐。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苏区转战入川。为配合苏区的斗争,打乱军阀的防御部署,原辖邛崃、蒲江、大邑县的中共邛蒲大县委遵照中共四川省委的指示,决定发动武装起义,组建抗捐军。1933年6月26日,中共邛蒲大县委领导的上川南抗捐大同盟在邛崃夹关乡发动王店起义。上川南各县贫苦农民群起响应。以从事篾工手艺为生的蒲江甘溪贫民王甫成就在此时参加起义军。随后,上川南抗捐军转战邛崃、蒲江、名山、丹棱、洪雅、芦山、大邑等县,声势渐大,起义军队伍发展到1000多人,控制了广大区域,建立红色根据地政权的条件逐步成熟。为加强邛大地区的工作,以适应武装抗捐斗争的发展,1933年10月29日,中共四川省委在石头场建立中共邛大特区区委。区委书记由上川南抗捐军总司令部政委余宏文担任。1934年7月,上川南抗捐军在石头的蒋山张老房子召开大会,宣布成立川西第一个苏维埃政权——邛大特区苏维埃政府。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邛大特区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大会选举王甫成为特区苏维埃政府第一任主席。设文书、妇女、武装、土地、粮食等委员,其中肖张氏为苏维埃政府妇女委员,李云程为苏维埃政府文书委员,下辖妇女、儿童、少先队等群众组织。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上,主席王甫成进行了激情洋溢的讲话,号召农民起来与地主进行抗捐抗租斗争,与会几百名群众振臂高呼,声震云霄。邛大特区苏维埃政府以邛(崃)蒲(江)名(山)三县交界的石头场为中心,辖域为邛崃临济、道佐、银杏、太和、天台、高何、火井、油榨、南宝、夹关等乡镇和蒲江甘溪、大塘各一部分,以及名山廖场、中锋各一部分,覆盖纵横邛(崃)、蒲(江)、名(山)、丹(棱)、芦(山)、大(邑)、崇(州)等县山丘地区七十余里的广阔红色区域。
在中共邛大特区区委的领导下,王甫成带领群众开展划分阶级、追缴契债、惩治顽固地主等一系列抗捐抗租活动,领导农民进行广泛的抗捐抗租斗争。在声势浩大的抗捐抗租斗争打击下,地主豪绅纷纷逃匿,大地主则携金卷银进省城,小地主则胆战心惊躲县城,而广大农民却喜笑颜开扬眉吐气。
自1934年冬始,四川军阀先后出动15个县的驻军与团防队,伙同地主豪绅,轮番向邛大特区进行大规模的围剿。时至1935年1月,邛大特区苏维埃政府反“围剿”战斗受挫,根据党的指示和部署实行疏散隐蔽。
石头场蒋山张老房子尚存有邛大特区苏维埃政府遗址。它不但是中共邛大特区区委的诞生地,也是邛大特区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还是上川南抗捐军战斗与工作过的地方。邛大特区苏维埃政府历时两年多,积极组织引导群众,武装抗粮抗捐,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邛(崃)蒲(江)名(山)三县结合部石头场为中心的红色赤区,达到了“牵制敌人,扰乱敌人后方,打乱敌人围攻苏区的计划,支持和配合红军主力作战”的目的,有效地打击了地主军阀的封建统治,为革命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驻足在曾经的邛大特区第一个红色政权的诞生地---石头场,感悟那个革命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艰辛付出,回望革命历史,铭记抗战革命的艰辛与不易,我们深刻体会到现在美好生活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和伟大革命力量的支撑。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对战争和历史都难以做到感同身受,但其实我们现在身处的一片繁荣昌盛的背后,不过是无数可敬的人在默默付出。那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人负重前行。
(何承洪,笔名:橙红,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1986年开始创作至今。系四川省作家协会第九届全省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金融作家协会秘书长、四川省诗歌学会会员、邛崃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参加四川省作家协会、巴金文学院、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等写作培训班学习。在《中国青年报》《中国少年报》《金融时报》《金融文坛》《四川日报》等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千余篇。出版诗歌散文集《秋之韵》《橙红小拾》等三部,在全国、省市级文学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
精彩评论 共 0 条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