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老龚逛古镇系列之三十七:平乐古镇(上篇)

  • 墨染
楼主回复
  • 阅读:242
  • 回复:0
  • 发表于:2025/6/9 17:47:22
  • 来自:四川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邛崃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邛崃?平乐古镇(上篇)

PINGLE  ACIENT  TOWN


平乐镇位于成都市西南93公里、邛崃市西南18公里处,面积达70平方公里,是邛崃市辖最大的建制镇,素有“一平(乐)、二固(驿)、三夹关”之称。 

平乐镇的集镇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平乐古镇,仅有1.28平方公里面积,发源于天台山玉宵峰的白沫江自南向北穿镇而过,青瓦木墙的明清建筑依江而建,形成“两街并立,一水中流”的格局。2004年2月,平乐镇被国务院六部委命名为全国重点镇,2005年又被评为“成都十大魅力城镇”、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三批“全国环境优美镇”;2021年3月,平乐古镇成功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九古”古镇



进入平乐古镇,须经过一段翠竹掩映的道路,一座写有“平乐”两个大字的巨大牌坊赫然在目,让每一位经过此处的游客都能感受到一种时尚与古朴的时光穿越。






古镇牌坊




平乐古称“平落”,据传其历史可上溯到史前蜀王开明氏时期,但直到公元前150年西汉时才形成集镇,迄今有2000多年历史。北宋开宝三年(970年),火井县治设在平落,历二百多年之久。元代以后属邛州直隶州,1940年置平落乡,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此名。1950年镇、乡分置,1983年4月撤乡建镇,称平落镇,1993年3月更名为平乐镇。


由于历史悠久,在今天的平乐,依然可以很鲜明地感受到“九古”痕迹:古街、古寺、古桥、古树、古堰、古坊、古道、古风、古歌。

古街

古镇现有老街33条,均为青石板铺就,明清建筑面积约23.54万平方米,保存完好程度达85%。其中江西街、八店街、糠市街、长庆街等主要古街都集中在白沫江的东岸。

从古镇北端停车场出来,一条略显曲折的江西街很快就把游人引入古镇。简朴的牌坊,古旧的店面,光滑的石板路,一种原生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江西街



江西街长约210米,至于其街名的由来,源于以前有较多江西移民迁居于此,并在街道南端修建了江西会馆。

会馆文化在许多古镇中都非常彰显,据说以前镇上也建有许多会馆,但如今遍寻整个古镇,只存有一家江西会馆,也只有一条以省份命名的街道。

遗憾的是,江西会馆也只剩其名,未有其实。几年前来时曾是一个民宿,现在已经成了一个卖零食的商场。


2021年会馆





2024年会馆

江西街南端的乐善街为东西走向,是古镇的一条主要街道。其西接乐善桥,南连糠市街、八店街与台子街,北邻平沙落雁商业区,因此,这个街口也是古镇最核心的区域,周围布满了客栈和吃饭的店铺,显得热闹非凡。








八店街以八间店铺得名,古时为水码头,进出货物皆装卸于此,繁华一时。

八店街









从八店街继续向南,则依次为顺河街、长庆街和福惠街。

长庆街长约170米,得名取自“沫江长清、生民永庆”之意。古时这里因临近鱼市拐码头,因此商贸繁盛,甚至可能是最繁华的一条街道。

长庆街









从长庆街北口向东,则是古镇里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街道——禹王古街。






古街中段有一座古戏台,戏台上下两层,底层设室,外砌卷洞,二层为戏台。据说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上世纪50年代被拆毁,2006年原址修建。每逢重大节日有戏上演的时候,这里必然是人民聚集的地方。

古戏台









从长庆街南端向东,则是阎巷街。阎巷街的入口有一座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建的镇江坊,宽6米,高8米,飞檐翘角。正街面书:秦埠汉衢,南梁、北津;临江面书:江流叠翠,东仓、西廪。现已成为古镇南入口标志性建筑。






镇江坊




而在白沫江西岸,保留下来原汁原味的古街已经不多了,只有沿河的一条街显得非常古朴,以乐善桥为界,以北为清河街,主要为民宿比较集中的区域。



清河街与沿江客栈



以南则是古镇有名的竹编一条街。这条小街古称炭市巷,后因街上居民传承和发扬民间手工艺瓷胎竹编而得名。瓷胎竹编又称“竹丝扣瓷”,是以景德镇白瓷为胎,用纤细柔软的竹丝,通过匠人的精细编织紧扣瓷胎成形。因工艺复杂、制作考究,当时仅作为皇室贡品专用。2008年,瓷胎竹编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寺

古镇的古寺不在镇里,而在镇外。

在古镇之南,寿高路南侧,有一个山丘,名骑龙山,在山脊之上,建有一座城隍庙,据说其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火井县治迁移至平乐的时候。不过,这座城隍庙也是命运多舛,历史上曾屡毁屡建,1958年被彻底拆除。如今我们所见到的是上世纪90年代后,由当地民众捐资逐步修复的。






城隍庙




令人称奇的是,里面竟有一座观音殿,供奉的是千手观音。


而在寿高路的北侧,有一座观音院,始建于唐代,是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佛教场所。唐宋时期虽经历灭佛运动,但因受到特殊保护得以保存完好,成为全国仅有的两处观音院之一(另一处为浙江普陀山)。明清时期多次修缮,20世纪90年代后经重修焕发新貌,现仍延续传统香火,香客络绎不绝。



观音院



在平乐古镇东南1公里处,有一座金华山,为唐、宋时期开创的佛教圣地。不仅佛寺众多、香火鼎盛,更有分布在满山各处的摩崖石刻造像。然而在历史的风雨中,许多寺庙尽数被毁,只剩下摩崖石刻造像和天宫寺等为数不多的庙宇。






天宫寺

摩崖石刻




据资料介绍,天宫寺摩崖造像始刻于唐、五代,现存74龛,佛像650余尊,主要内容有释迦牟尼佛像、千手观音像、华严三圣像、西方净土变及飞天、佛塔、碑碣等佛教故事题材。





在入口处的龛刻中,最为特别的是龛门两侧各有一座石刻佛塔。虽然佛塔在寺庙中很常见,但在摩崖造像中却十分少见。


拾级而上,在山腰中来到大佛殿,殿宇简陋,一路上也没有见到什么游人,但殿前香炉里香火却很旺盛。




大佛殿




从大佛殿到天宫寺还有一段距离,我却再无力气攀爬了,只能折返回来,也留下了一丝遗憾。

古桥

白沫江自南向北穿镇而过,江面上一南一北两座桥梁将两岸相连,上游处为兴乐桥,是近年来新建。

兴乐桥









下游处则是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的著名古桥乐善桥。当年突发大水,冲毁桥梁,两岸交通受阻。乡贤周潼宣、张大宾等人出资,采石7年,建桥3年,花了整整十年时间,终于将桥建成。桥长120米,高16.6米,宽10米,是四川现存最大的古代石拱桥。桥分七孔,桥洞采用桃形,而非普通的半圆形,桥型更为优美,在川西堪称一绝。






乐善桥




立于桥上,几乎能一览古镇全貌,平乐古镇最原始的味道顿时浮现在眼前。1989年,乐善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01

桥东景象





02

桥西景象



古树

在白沫江两岸,尤其在一些街口或桥头,生长着不少千年以上的古树,有榕树,有皂角树,据说沿江共有十三棵,为古镇增添了不少深幽和意蕴。





平乐古镇古树


在长庆街的南端,兴乐桥桥头,有一株千年古榕树,树冠遮天蔽日,冠盖如云,树龄已达1500多年。此树被作为2009年央视春晚《天地吉祥》的背景和2009年欢乐中国行走进邛崃时所拍摄的背景,因此许多游客都喜欢在此摄影留念。


在古树一侧,还建有一座许愿廊。原来,早期古榕树上挂有许多祈福带,后来政府为了保护该古榕树,将上面的祈福带重新系到旁边的许愿长廊上,供游客许愿。





许愿廊




古堰

在白沫江上游,江中有拦河坝,这便是有名的“一江分三水,古堰荟名桥”之所在。原来白沫江水流湍急,当地人民采用“冂”字形拦河坝,将穿镇而过的白沫江用飞沙堰分为“内江”、“外江”,形成了“一江分三水”,“外江”又以瀑布群的形式汇入“内江”的独特格局。


一江分三水

《尚书.禹贡》记载:4000年前,大禹曾经到西蜀蒙山(邛崃山余脉)一带治水。相传在平乐筑堰时,因水势过大,筑堰失败,于是“撒黄金垒土”,终于堰成,遂取名“黄金堰”。清同治年间修建乐善桥时黄金堰得以进一步改造,由竹笼装卵石筑成,更加坚固。








黄金堰










在黄金堰对岸还有一个堰叫安乐堰,建于清朝初年,与黄金堰一起发挥着分流江水的作用。






安乐堰




在白沫江下游,还有一处清河堰,以巨石垒成,枯水季节可通行人。



清河堰



此外,在白沫江东岸,还建有许多码头,使古镇上的居民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水路出行,如今我们还能看得到的码头已经不多了。

临近安乐堰的地方,有一处上河码头,又称上河坎码头,可直通福惠街。临街处为一门廊,两柱悬有一联,为小篆书写:倦客循江来小镇,珍材顺水下大都。可见当年上河码头应该是一座客货运输的大码头。




邻近乐善桥东侧桥头,有一个小码头,以前因处八店街当口而得名八店街码头。据说当年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月夜私奔时,就是从这里走水路顺流而下逃到成都,从此演绎了一段千古爱情佳话,因此当地人也叫它“私奔码头”。不过为了显得更文雅一点,取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在筵席上琴音相通之意,现在改名为了“琴音码头”。








在上河码头与琴音码头之间,还有一个渔市拐码头,相传是渔业行帮码头,昔时与别具特色的木栈道通连,接鱼市拐、联台子坝(古代社会活动中心),白沫江渔户、成都渔贩在此聚集交易,极其热闹。


鱼市拐码头





古坊

在古镇,古牌坊没看见什么,古作坊倒是有几处,主要有两类,一为冶铁,二为造纸。

在观音院的北侧,有一处平落冶铁遗址。经2010年考古发现,现存遗址时代为唐宋时期,面积约5万平方米。地面随处可见大量的铁渣,因此这个地方又被当地人称为“铁屎坝”,由此可见当时平乐古镇的冶铁业极为发达。


在八店街口,有一王氏铁匠铺,据说家传三代,已近百年。如今铁铺仍基本保持了原始的打铁技艺,继续为古镇居民打制各种生产生活用具。








在古镇西北,有一片一望无际的芦沟竹海,盛产慈竹。因慈竹生产之纸质量高、产量大,很受外地市场欢迎。据宋朝《九域志》记载:“平落镇,濒河。水陆通达,市井繁荣,纸市尤大”。并盛传一句话叫:成都草纸半平乐!


当时平乐镇造纸作坊林立,仅沿江两岸的作坊就多达百个,整条江面上漂浮着一层厚厚的白沫,白沫江也因此得名。如今,镇里的造纸作坊早已踪迹全无,只有芦沟等地至今还保留宋代造纸作坊遗址共74处,这在全国都是保存最完好,数量最多的。





古道

2005年4月,当地百姓在镇南骑龙山城隍岗拓荒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距离地面40公分的泥土下面,呈平面线状铺列着许多鹅卵石,经考古挖掘,一条长约两公里的秦汉古驿道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通往古驿道的道路



驿道路面宽约4米,呈鱼脊形。中央用平顶大鹅卵石砌成一条笔直的中心线,两旁鳞次栉比地用鹅卵石铺砌路面,十分牢固。路边的墙垣用河卵石垒砌,道高1.4m,可起到很好的护路作用。






秦汉古驿道




经研究,它是当时由成都经邛州、雅州通往吐蕃、党项、南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要道之一,是南方丝绸之路核心道路灵关道的重要起点,其年代要比西北丝绸之路早了200年。平乐古镇因此被誉为“南丝路第一站”,也是川藏茶马古道上的第一镇。如今,驿道遗址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平乐古镇唯一一个国家级文物。



驿道入口





古风古歌

经过千年积累,平乐古镇也沉淀出了极为厚重的民俗文化,当地老百姓创造了山歌会、河灯会、牛儿灯、放生会、六月六观音会等民俗活动,其中流传于造纸工人的地方民歌竹麻号子于2008年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过这些活动不是随时都能遇见,如果想切身感受一下平乐的古风,就不妨到位于白沫江西岸的邛州园一观。






邛州园




邛州园以前叫平乐民俗风情院,又名天工应物馆,经过近一年的闭门打造,重新开张后改名邛州园。园区总面积约7600㎡,建有农田、池塘、院落、作坊,游人既可以在这里参与体会农事活动,也可以观看民俗文化表演。





院里最主要建筑是天工别院,位于院门右侧。别院原为王家大院,其主人原是清朝河北定县州判王治统,他的后人后来迁居洪雅县,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在洪雅城隍街57号修建了一座四进合院,西南交大乡土建筑研究所所长季富政教授称誉他是“洪雅瑰宝”。2003年,洪雅县搞城市建设,王家大院被拆除,主人将拆下的木料编号登记堆放在一起。三年后,平乐镇政府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决定购买王家大院,异地搬迁保护,这样,王家大院就从百里之外被搬到了这里重建。






天工别院





天工別院全院分四进五院,总长99米,面积999平方米。


整个建筑为实木穿斗结构,无一铁一钉,斜坡顶、薄封檐,“木雕”、“石雕”应用遍及栋梁、柱础、门罩、窗棂,是川西地区保留较完好的明清古建筑。





在院门左侧,还能见到酿酒坊、榨油坊、造纸坊、松墨堂等作坊。

邛崃是酒乡,也是中国最大的白酒原酒基地。平乐古镇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现今有大大小小的酒厂、作坊近百家。通过酿酒作坊,能够更清晰地向游人展示当地酿酒的工艺流程。




榨油坊则再现了传统土法榨油的流程,默默地传承着古老的农耕文化。




大碑纸坊则让人们更加深刻地领略到平乐镇当年造纸业的发达与兴盛。




松墨堂内主要是书法和绘画作品,据说是为了展现中国传统印刷工艺流程及成果。




在作坊旁边,是一个广场,广场南侧,有一碉楼,名“一箭楼”。传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邛州,平定南蛮。在多次打败并生擒南蛮首领孟获后,与孟获商量,让其从邛州向西让出一箭之地,和平相处。孟获心想一箭不过三百步,便欣然应允。不料诸葛亮让人从邛州射出的箭飞越了几百里,直插康定山上(今康定境内箭杆山)。孟获惊恐,伏拜诸葛亮:“公,天威也!”于是惶恐退居雅安以西,不再向南侵扰。后人为纪念诸葛亮的智慧和功绩,建此“一箭楼”。






顺便说一下,我们去时邛州园还没有收门票,不过,估计很快就要收费了。



往期回顾


逛古镇系列:

老龚逛古镇系列之三十六:阆中古城(下篇)

老龚逛古镇系列之三十五:阆中古城(中篇)

老龚逛古镇系列之三十四:阆中古城(上篇)

老龚逛古镇系列之三十三:云南密祉古镇

老龚逛古镇系列之三十二:柳江古镇(下篇)

品美食系列:

老龚品美食系列之十六:家乡味道-江油肥肠(补遗)

老龚品美食系列之十五:寻味乐山之乡镇篇-牛华镇

老龚品美食系列之十四:跟着陈晓卿品美食-弥渡卷蹄

老龚品美食系列之十三:家乡味道-江油肥肠(乡镇篇)

老龚品美食系列之十二:家乡味道-江油肥肠(城西篇)

访名山系列:

老龚访名山系列之七:游琅琊台记

老龚访名山系列之六:登顶牛背山

老龚访名山系列之五:瓦屋山赏雪

老龚访名山系列之四:独游泰山

老龚访名山系列之三:穿越秦岭

观飞瀑系列:

老龚观飞瀑系列之九:四洞沟-一次难得的“净心”之旅

老龚观飞瀑系列之八:牟泥沟景区扎嘎瀑布

老龚观飞瀑系列之七:重游壶口瀑布

老龚观飞瀑系列之六:赤水丹霞景区大瀑布

老龚观飞瀑系列之五:黄荆八节洞景区瀑布

扫码关注“老龚的足迹

      愿与你一同

            踏遍万里山河

            尝遍人间烟火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